無錫マイクロリサーチ株式会社
言語  |  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報道  | IR情報 | 仕事  |  お問い合わせ先   

報道

news center

従業員のニュース

80后“技能大师”:一微米的追求
2016-04-28クリック:3718

   

    一微米有多细?通俗说法是一根头发丝的1/60。无锡最年轻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陈亮,中专毕业就进入无锡微研有限公司,开始模具行业的职业人生。模具的优劣往往就在1微米的差距之间。1984年出生的陈亮,从学徒到小师傅到大师,13年一路磨炼的就是微米之间的绝活。
  ■一微米,就是要精益求精
  陈亮很细心。联系采访时,他就给记者发了两条短信,一条是去公司的路径,另一条是他追加的,之前说的路线有段正在施工,提醒要绕行。
  细心是这行的职业习惯。因为陈亮所在的公司,一般接手的都是个性化定制,没有现成模具可参考,每一次订单都要仔细研读分析。精益求精的心态,让陈亮收获了成就感。几年前,他所在的无锡微研与清华大学共同承接了节能减排燃油喷射用微喷孔加工高精密先进制造设备项目。陈亮和技术专项小组成员配合清华大学的研发人员短短半年就研制了一台样机,靠的就是精密的技术,“一两个微米的差距,就可能是不同的结果,失败,或成功。”
  ■心思定,与机器朝夕相处
  “聪明人很多,他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是心思定。”这是所在企业管理层给出的评价。模具行业是一个靠技术吃饭的行当,跳槽流动的人也不少。事实上,给陈亮开出双倍工资邀请跳槽的企业,也有。那么,陈亮为何岿然不动?
  “想把技术练得越来越好。”陈亮其实有些看老,头发稀疏,“可能因为长期思考吧”。他不仅是首席技师,也是工程师,脑子里装着一批加工参数:转速、刀具磨损度……这是与机器朝夕相处形成的习惯性“脑补指令”。总是面对机器,会不会闷?“你不知道吧,机器是每天都不同的,”陈亮说,机器状态并不是固定的,只有摸透设备的习性与长处,才能用机器做出想要的样品。工友们戏称,陈师傅对机器比对老婆还好。
  这是他从一个易拉罐里得到的感悟。这件看似普通的东西,其制造模具却多年依赖进口。为了突破这个技术封锁,陈亮到日本深造时专门找资料,解决这类磨具的凹凸模加工难题。细心的他发现,有些模具做不出来跟设备有关,国外制造商实行了设备垄断。经过摸索,他突破使用了模具制造常用工具以外的设备,最终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企业赢得了新利润点。
  ■求挑战,试与德国制造比一比
  “如果是流水线每天复制同样的东西,我可能真的会厌倦,”陈亮喜欢挑战。企业引进了新设备,作为技术能手,有更多尝鲜的机会。而一次德国研修,则让他有了更大挑战目标:要跟德国制造水平比一比。
  德国制造,最让陈亮动心的是什么?“执行力。”他看到德国的制造现场,各人都是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没有推诿与“讨巧”,“他们不会偷懒或者小聪明地省略一些步骤、环节,这点值得学习。”德国回来,陈亮把放下已久的英语“捡”起来,每天学一点,“多掌握门语言就多个提升自己的渠道,看看能不能将来跟德国制造水平看齐!”